春风拂过广东省乐昌市三溪镇连绵起伏的山丘,新栽的紫... 【更多】
中国台湾网3月25日讯 3月21日,2025年辽宁... 【更多】
近日珠海市教育局发布公告就《珠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更多】
日前,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印发了新编修的《军事体育训... 【更多】
轻点鼠标,案卷材料瞬间被AI拆解为法律要素,证据材... 【更多】
人民财讯7月25日电,国创高新(002377)7月... 【更多】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孟向东 通讯员 董何言 刘硕近日... 【更多】
北京商报讯(记者 孔文燮)7月25日,庄园牧场发布... 【更多】
北京时间7月23日晚,上海体育场,申花点球惜败河南... 【更多】
2025年7月25日,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第二... 【更多】
献血是一项崇高的公益行为,每年挽救了无数生命。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对献血不了解或存在误解,导致献血意愿降低。本文通过阐述献血的历史、无偿献血机制、献血与健康、献血不良反应和护理、献血后的饮食等内容,帮助公众正确认识献血、走近献血。
一、人类何时开始使用血液治疗疾病?
人类对血液与生命的关系充满了好奇与敬畏,对于血液治疗疾病的探索始终没有停下脚步,如古埃及时代,一些王公贵族用俘虏的血淋浴,以除病祛邪,延年益寿。公元1492年,罗马教皇伊洛赛特八世因病在医生建议下,一连杀了三个健康男子,喝他们的血治病,结果不久即死去。
直到17世纪,英国医生理查德·洛厄进行了开创性的动物输血实验,他将一只狗的血液输入另一只失血的狗体内,为人类打开了输血研究的大门。1665年,生理学家劳维尔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动物与动物之间的输血,两年后,他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人体,使动物血进入到人体,居然没有出意外。
1667年,法国御医丹尼斯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输血,将羊血输入一名15岁的男孩体内,男孩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但当时人们对血型等关键知识一无所知,随后的输血事故频发,许多人因输血而死亡,这使得输血技术被禁止长达一个多世纪。1900年,奥地利医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了人类的ABO血型系统,输血的安全性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一重大发现为现代输血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输血从危险的尝试转变为可靠的医疗手段。1914年,枸橼酸钠作为抗凝剂被发现,解决了血液保存的难题,让血液可以在体外保存并运输,进一步推动了输血技术的发展。
二、为何国际组织倡导无偿献血?
包括国际红十字会、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诸多国际组织倡导无偿献血,主要是基于输血安全和血液供应的考虑。
有许多的疾病可以通过输血传播,如艾滋病、乙肝、丙肝、梅毒等。尽管目前的血液检测技术大大降低了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但仍存在“窗口期”的问题。在“窗口期”内,人体感染病毒后到外周血液中不能够检测出病毒标志物,此时献血者的血液虽检测查不到病毒抗体,但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无偿献血者不以经济报酬为目的,在献血时他们不会隐瞒自身疾病和行为,能更真实地反映自身健康状况,从而可减少因窗口期导致的血液传播疾病风险。
至今,血液依然不可人工制造或用其他物质代替,而临床对于血液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创伤性出血、产后大出血、烧伤、贫血、血液病、肿瘤以及手术的患者等都需要靠输血来救治。无偿献血制度对建立互助、友爱、团结、和谐的社会关系起到促进作用。只有社会力量的崛起才能才能确保在紧急时刻有足够的血液供应。
三、我国是何时施行无偿献血制度的?
在我国献血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主要包括有偿献血阶段、义务献血阶段和无偿献血阶段。
有偿献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血液来源完全是有偿献血,在一定时期内,我国的医疗临床用血主要靠个体供血支撑。由于个体供血者受经济利益驱使,供血人员大量频繁抽血,使血液质量不断下降,有的不法分子非法组织卖血队伍,从中谋取暴利,严重干扰了献血管理工作,加上有的采供血机构检测手段落后,一些传染性疾病无法查出,使得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时有发生。
义务献血阶段:1951年-1953年,为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东北地区一些城市的医院血库和沈阳中心血库共4万人参加了自愿无偿献血。1965年,国务院批准在7个大城市建立血站的计划,开始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按系统地分配献血指标的志愿、义务献血。1978年11月24日,我国国务院国发(242)号文件批转卫生部《关于加强输血工作的请示报告》,明确规定我国实行公民义务献血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开展了公民义务献血活动。
无偿献血阶段:1984年,卫生部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全国倡导无偿献血,国家号召无偿献血,提出了输血管理“三统一”原则。深圳市、海南省已率先通过地方立法确立了无偿献血制度。1997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通过,并于1998年10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无偿献血制度的正式确立。
四、献血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有些人担心献血后会“伤元气”。事实上,全世界的献血者为挽救生命捐献出约1.185亿单位的血液,实践证明献血无碍健康。
人体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7%-8%(如50公斤的人约有3500-4000毫升血液),献血后,血管周围的组织液会立即透过毛细血管进入血管,同时,平时储备在肝、脾等“人体血库”内的血液也会迅速释放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再加上适当饮水补充的水分和电解质等,一般1-2小时内血容量即可恢复。肾脏会减少尿液生成,保留体内的水分,以维持血容量的平衡。肝脏会加速合成蛋白质,一次献血200-400毫升所失去的血浆蛋白质在1-2天左右即可完全恢复。白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9-13天,骨髓中有大量的白细胞储备,能够迅速补充到外周血液中,一般7-10天内即可恢复到献血前水平。血小板的寿命较短,约7-10天,骨髓中的巨核细胞能够快速释放新的血小板进入血液,通常在72小时内即可恢复到献血前的水平。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献血后红细胞的恢复速度相对较慢,一般4周时间可以恢复到献血前的水平。
有研究表明,献血后,身体的免疫系统会进入新的免疫平衡状态,促使免疫细胞的生成和活性增强。定期适量献血可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使血液保持良好的流动性和携氧能力,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五、献血时会出现不良反应吗?
研究表明,不足1%的献血者会出现献血不良反应,主要与以下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
(一)生理因素
1.空腹献血:献血前未进食或进食过少,导致血糖水平过低,献血时身体能量供应不足,容易出现心慌、头晕、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
2.过度疲劳:献血前熬夜、过度脑力或体力劳动,身体处于疲劳状态,献血后会加重身体不适,引发不良反应。
3.晕针晕血:部分人存在晕针或晕血的生理现象,看到针头或血液时,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亢进,导致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等症状。
4.体位因素:献血时若采取坐位,下肢肌肉及静脉张力降低,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减少,收缩压下降影响脑部供血;献血后起立过急、过猛,也会因血液沉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造成脑供血不足。
(二)心理因素
1.精神紧张:对穿刺针的恐惧和对献血生理知识的缺乏,导致精神过度紧张,多伴有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出汗等症状。初次献血者尤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看到他人献血或发生反应,也会产生心理暗示,尚未采血或刚刚采血即发生晕厥。
2.心理暗示:看到他人发生献血反应,或对献血存在错误认知,产生疑虑、恐惧心理,易诱发不良反应。
(三)环境因素
1.环境嘈杂:献血环境喧嚣嘈杂、人流密集,容易使献血者产生焦躁情绪,影响生理状态。
2.空气不佳:空气污浊、气温较高,献血等候时间过长,也会让献血者心情烦躁,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在出现不良反应时,不必过度担心,护士会给予护理,一般会快速缓解。例如:
恶心、呕吐护理:保持环境舒适,前额或后颈部冰敷,让献血者平卧头侧位,提供一个适当的容器及一杯漱口水、湿毛巾或纸巾供献血者使用,指导献血者进行慢而深的呼吸。若仍有呕吐,可用些镇静药或针灸治疗。
局部血肿护理:经工作人员评估,血肿无明显增大,且血流速度正常的,可以继续采集。反之,应立即停止采血。拔针后,用三个手指压迫穿刺点及以上3~5分钟处止血至少15分钟,直至渗血停止;可正常使用手臂,但当天忌提举重物;如针眼处皮下渗血造成肿胀,当场可冷敷,红肿转青紫后可热敷。
休息与活动护理:献血后建议献血者立即坐下或躺下休息15至30分钟,避免突然站立导致头晕或晕厥。休息期间,放松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建议献血者回家后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以促进身体恢复。如果感到疲劳,可以适当延长休息时间,避免从事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或活动。献血后24小时内应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以免加重身体负担,影响恢复。可以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等,但应避免跑步、游泳等剧烈运动。
六、献血后需要大补吗?
很多人认为献血后必须大吃大喝才能恢复,其实不必如此。献血后的饮食需要注重营养均衡,以帮助身体快速恢复,以下是一些献血后的饮食建议:
补充蛋白质:蛋白质是制造红细胞的基础物质,对于献血后的恢复至关重要。献血后,应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如:动物蛋白(牛奶、鸡蛋、瘦肉、鱼肉、虾等)和植物蛋白(豆类、豆腐、豆浆等)。
补充铁元素: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献血后可能会丢失一定量的铁元素,需要及时补充。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有:动物性食物(动物肝脏、动物血、瘦肉等)和植物性食物(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紫菜、海带、菠菜等)。
补充维生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B12对于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具有重要作用。献血后应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维生素C(如橘子、橙子、柚子、猕猴桃、草莓、西红柿、青椒等)和维生素B12(动物肝脏、肾脏、肉类、鱼类、蛋类及乳制品等)。
补充水分和盐分:献血后,身体会失去一定量的水分和盐分,需要及时补充。可以适量饮用淡盐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以维持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结语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人生的旅途中意外和灾难不可避免。血液为无数患者的生命之花再次绽放提供了机会。如果您的一生想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不妨勇敢伸出手臂,用可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
作者: 曹佩婳 上海市血液中心
献血是一项崇高的公益行为,每年挽救了无数生命。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对献血不了解或存在误解,导致献血意愿降低。本文通过阐述献血的历史、无偿献血机制、献血与健康、献血不良反应和护理、献血后的饮食等内容,帮助公众正确认识献血、走近献血。一、人类何时开始使用血液治疗疾病?人类对血液
来源:新浪财经-鹰眼工作室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数据显示,北京硕佰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硕佰制药有限公司的评价JKN2304吸入溶液治疗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和阳性对照(开放)的IIa期临床研究已启动。临床试验登记号为CTR2
当 45 岁的糖尿病患者李女士在持续高温后出现下肢水肿、头晕恶心时,她以为只是普通中暑,却在检查中发现肾脏指标异常 —— 医生的警告如惊雷般炸响:“高温正在加速你的肾脏损伤!” 这个夏天,当多数人抱怨酷暑难耐时,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正面临一场看不见的 “战争”。高温如何成为肾脏的 “隐形杀手”?午后的哪
孩子到了8月龄要接种一种新的疫苗——麻腮风疫苗,很多家长既担心接种的不良反应,又担心接种不及时会感染疾病。今天带大家正确认识一下麻腮风疫苗。一、什么是麻腮风疫苗?麻腮风疫苗全称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MR疫苗),是一种三联疫苗,可以预防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这三种呼吸道传染病,效果
每日甘肃网5月22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5月25日7:30,2025兰州马拉松即将鸣枪开赛。天气预报显示,赛事期间温度为12℃~29℃,紫外线较强,且兰州地处亚高原环境,海拔约1520米,对跑者的心肺功能和耐高温能力提出了双重挑战。高温天气如何参赛,兰马组委会提醒你,以下内容一定要仔细阅读。 ■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