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过广东省乐昌市三溪镇连绵起伏的山丘,新栽的紫... 【更多】
中国台湾网3月25日讯 3月21日,2025年辽宁... 【更多】
近日珠海市教育局发布公告就《珠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更多】
日前,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印发了新编修的《军事体育训... 【更多】
轻点鼠标,案卷材料瞬间被AI拆解为法律要素,证据材... 【更多】
金融界2025年5月24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 【更多】
1/15 5月24日,2025年中国龙舟公开赛(湖... 【更多】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彭琰 通讯员 黄悦思... 【更多】
技艺精湛的玉雕,色彩明快的农民画,纹样丰富的满族民... 【更多】
剑河县革东镇西北角的山坳中,藏着一座“脚踏石板望青瓦,袅袅青烟望乡愁”的传统苗寨——八郎村。这里有着浓厚的苗族文化,更因地下埋藏着5.2亿年前的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群,被外界称为“化石苗寨”。
八郎村。
八郎,苗语称“皆览”。据《剑河县传统村落志》记载,八郎苗族先民从原大树脚村带着八个年轻男子搬迁到此地定居,故称“八郎”。另据八郎村民讲述,八郎村形成之初只是一座无名的小村落,后来因为村里有八个苗族青年时常结伴到附近的村寨里游方,各寨便以“八郎”称呼这座苗寨。
1982年,贵州大学赵元龙教授团队在八郎村北坡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继而发现了著名的“凯里生物群”和“台江生物群”。2018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将八郎村附近的“乌溜坡—曾家岩”地层剖面确定为“金钉子”(GSSP)即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层型点,中国第十一颗、贵州首颗“金钉子”在此落地生根。古生物与苗文化的交织,让这座传统村落成为科学与人文共生的独特样本。
古生物化石。
漫步在八郎村中,石板路在木质吊脚楼间纵横交错,形成了独属于村寨的邻里网格。一块块页岩石板堆砌出的路面、墙壁、屋基,让这座苗寨古村有着不同于其他苗寨的岁月底蕴。
“以前老一辈人不知道化石是什么,只当石头里的玩意是‘知了’。”八郎村村干部刘贤表示,因这类岩石在村庄周围随处可见,便于获取,八郎村的先民们就将岩石作为修筑房屋的砖瓦,庇护着村民免受风吹雨打。“像现在这些墙壁里面可能都还会有一些化石哩。”
走进八郎村古生物化石陈列馆,琳琅满目的寒武纪古生物化石静置玻璃藏柜中。凑近观看,三叶虫、始海百合、腕足动物等古生物化石栩栩如生,细节清晰可见,令人不得不感慨自然与岁月的伟力。
刘锋(左)向游客科普古生物化石知识。
“当时我跟着赵老师团队去到山上挖化石,第一锤就挖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始海百合,那一刻一生难忘。”村民刘锋说,这一锤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他在今后的三十余年间与化石结缘,在不断地学习中逐渐对古生物化石越发了解,并开设了这座古生物化石陈列馆,每年接待着国内外众多研学团队及游客,让八郎之名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相较于沉睡在亿年岁月中的古老化石,八郎村的百年历史显得更加鲜活。
据八郎村村史记载,清道光年间,刘、张、万三姓房族因战乱与灾祸迁居于此,形成“羊单”“羊北”“方向”三大支系。刘氏与万氏先祖结为兄弟,以血酒为誓共治村寨。
为便于村寨治理,八郎村村民按照就近原则,巧妙地以10-15户为单位组建小组,精心选拔出威望高、责任感强烈的村干、族老、寨老负责调解邻里纠纷等村里事宜。
“因为这个传统,我们八郎村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发生过大的矛盾纠结及刑事案件,算是属于我们八郎自己的‘枫桥经验’。”南沃村(八郎村合并大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德忠说道。
起初,八郎先民居于现八郎村址下方溪流周边,也是旧时的官道所在,现溪流处还可见修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一座古桥,名曰“回龙桥”。后因某些原因,八郎先民逐渐从山脚溪流旁迁居至山腰,以山腰的一口水井为中心生活繁衍。
回龙桥。
值得一提的是,在八郎村流传着一个不同于传统版本《田螺姑娘》的故事。村干部刘贤讲述,曾经村中有一男子无父无母,生活十分贫苦。一日在小溪中钓到一颗田螺,田螺化身一美貌女子,与男子结为夫妻,并养育一双儿女。但因村中奸人多次挑拨、陷害,最终导致女子变回田螺回到溪中。田螺姑娘不舍儿女,将泪水化入山腰的水井,让男子与儿女迁至井旁居住,甘甜的井水使得一家人生活日渐向好。而村里人见此,也纷纷迁至山腰水井处生活,该井后被称为“忆母井”。
这一故事在村民的世代讲述中流传至今,以奇幻的方式讲述着八郎村的变迁。现实的历史中,因村落选址靠近水源,小溪自西向东从寨脚流过,寨中又有“忆母井”养育村民,让八郎村百年来有近水之利,却无水患之忧。同时,村庄民居沿山地层层递进,东西两侧均为高山,只留南北一线作为进出村寨的通道,形成了天然屏障,为该村造就了安全宜居的外部条件。
村中“忆母井”。
由于八郎村地处山区,耕地面积较少,导致百年来村民的经济收入较低,生活水平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改革开放后,村中大量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时代发展的浪潮带领着八郎村的村民们开始走向富足。
2014年,八郎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先后完成村庄电改、消防管网建设、污水处理、道路硬化等工作。2020年,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下,八郎村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都得到了极大改善,村落传统风貌也得到有效保护。与此同时,中国第十一颗、贵州首颗“金钉子”的名片名扬国内外,使得八郎村每年接待游客量突破5万人次。
“现在每到节假日都有很多的游客来八郎看化石、挖化石,听很多散客说基本都是从村BA、村超那边一条线旅游过来的。”刘锋说道。
依托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和鼓藏节、姊妹节、吃新节等极具吸引力的苗族传统文化活动,八郎村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中,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道路。
八郎村内的传统民居。
如今的八郎村,化石仍在沉睡,文明已然苏醒。村口的法治歌堂长廊将法律编成苗歌传唱;古生物化石司法保护基地为“金钉子”筑起屏障;五湖四海的游客在化石陈列馆,触摸着地球演化的史诗。5亿年的古老岩层与21世纪的乡村振兴在此共振,八郎村用它的故事证明:最深沉的守护,是对自然的敬畏;最持久的振兴,是对文化的自信。
“等你五亿年”,不仅是村民刘峰化石陈列馆的名字,更是这座苗寨向世界发出的邀请——等待你来到这里,触摸地球的年轮,聆听苗岭的呼吸,见证一个古老村落在新时代的涅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欧阳章杰
编辑 蒋鸿琪
二审 李丽
三审 熊诚
剑河县革东镇西北角的山坳中,藏着一座“脚踏石板望青瓦,袅袅青烟望乡愁”的传统苗寨——八郎村。这里有着浓厚的苗族文化,更因地下埋藏着5.2亿年前的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群,被外界称为“化石苗寨”。八郎村。八郎,苗语称“皆览”。据《剑河县传统村落志》记载,八郎苗族先民从原大树脚村带着八个年轻男子搬迁到此地定居
“种养加销旅”五环联动——看“小茶牧场”的生意经日月山下,牛羊满坡。虽已过了“立夏”,但海拔3300米的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小茶石浪村,才刚刚有了春的模样。由于高海拔,气候冷凉,这里的人们多以牛羊养殖为生,虽然产自山乡的牛羊肉质鲜美,却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突破重围。洁净的水源、天然的牧场、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本报讯(通讯员张媛)近年来,秦皇岛市长城角山片区加强“长城+古城+古镇+古村”联动发展,在山海关区孟姜镇北营子村打造“长城人家”特色文化主题村落,2023年,该村成功获评河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为满足旅游发展带来的用电需求,秦皇岛供电公司孟姜镇供电所主动服务,提前了解村庄用电需求
来源:【宝乐发布】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的三间房村宛如一颗耀眼的新星,熠熠生辉。曾经,这里因“瓦片经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饱受困扰,如今却在党建引领与村企联建的协同发力下,实现了从“问题村”到宜居宜业示范村的华丽蝶变,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典范,生动诠释了“党建+乡村振兴
5月5日,和林格尔县水务局结合舍必崖乡西厂圪洞村传统庙会人流量大、群众聚集的特点,与舍必崖乡适时联合开展农业节水主题宣传活动。尽管阴雨连绵,村民热情不减。工作人员通过播放节水知识音频、发放手册和手提袋等形式,向村民传递节水理念,推动农业灌溉规范化管理,助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目标落地。针对村民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