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棚种三茬 富了一村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6:00:00    

万物复苏的季节,榆树市弓棚镇十三号村的大棚里早已绿意盎然。30栋阳光棚内,花卉育苗正旺,一排排花罐铺满棚内,生机勃勃。村民朱亚波站在温室门口,望着这片自己打拼了二十年的产业,心里充满干劲。

“再过两个月,这些花就能上市,到时候大棚空出来,就能种上瓜果蔬菜,一年三茬,棚里从不‘闲’着。”朱亚波笑着说。从2005年开始种植花卉,她从最初的4000棵苗木做起,如今已发展到50万棵,形成了集花卉和果蔬种植于一体的高效轮作模式,并带动全村增收。

早年间,朱亚波也经历过不少挫折,她种过西瓜、养过鸡,都因市场和技术原因导致亏损。直到她转向花卉栽培,才摸索出一条稳定的增收路子。“单靠种植花卉,虽然收益高,但时间短,大棚闲置时间长,所以我们试着花卉采收后种植果蔬,结果效益翻倍。”她介绍道,如今,村民纷纷效仿,形成了“一棚三茬”的轮作模式。

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路,朱亚波还将棚膜种植技术传授给乡亲们。她定期为村民开展培训,教授育苗、病虫害防治等实用知识,让160多户村民掌握了温室种植技术,每个家庭年增收四五万元。今年,她计划增加培训频次,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

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第三部分提出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朱亚波的探索一一“扣题”,让村里更多农民享受到产业增值收益。

在朱亚波的带动下,村里开启了订单农业模式。“今年种植茄子、螺丝椒,现在苗已经育上了。”她介绍道。去年,茄子和辣椒的市场价格不错,订单模式让种植更有保障,村民的收入也更稳定。

如今,大棚已成为村里的“就业工厂”,拓宽了增收渠道,常年吸纳100多人务工,季节性用工超过150人。村民郝晓春原本在外地打零工,如今在大棚里从事除草浇水的工作,一年收入不比外出务工少。“离家近,还能照顾老人孩子,真是两全其美。”郝晓春满足地说。


来源:长春日报

相关文章

仲夏之际,万物竞秀。漫步在星火塬上,步步皆景、处处如画。从环境整治到设施完善,从产业培育到风貌提升,星火乡正以实干之笔,描绘出一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新画卷。今年以来,星火乡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进乡村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成效的关键举措。以“四季攻势” 为抓手,严格落实环境卫生 “211”

2025-07-27 17:46:00

“开咖啡店的初衷,其实是想为村里做点事。”苏敬谊擦拭着咖啡杯,话语里带着对家乡的热忱。他的父亲是九江龙舟队第一代成员,这支从烟南村走出的队伍曾代表国家斩获世界冠军,这份荣耀深深烙印在村庄的记忆里。“老一辈用船桨划出了荣光,我们这代人该用什么方式传承?”这个问题在苏敬谊心里盘桓了很久,最终,他决定开一

2025-07-23 17:57:00

乌鲁木齐市永丰镇永盛村,村民张德新赶着“杏福鸡群”,准备喂食。(7月4日摄)(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新疆网讯(记者盖煜)7月22日,乌鲁木齐永丰镇永盛村1800亩杏林里飘着甜香,林下的“杏福鸡”扑棱着翅膀啄食落果,木屋旁的小溪边传来孩子们的笑声。这片曾经的荒地,如今成了村民的“聚宝盆”。“张德新,

2025-07-23 12:55:00

肉牛俯首栏间,肥羊漫步戈壁,白鹅振翅湖畔,在玉门市黄闸湾镇的广袤沃野上,这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见证了畜牧养殖业正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黄闸湾镇精准发力,确立了以肉牛、肉羊为主导、生态鹅为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通过模式创新、规模拓展和政策赋能,这条特色富民路正越走越宽。走进黄闸

2025-07-16 12:02:00

水母网7月12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徐峰)今天,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将公布普通类提前批、艺术类本科提前批和体育类提前批第2次志愿计划和春季高考本科提前批第2次志愿计划。明天将正式填报4类提前批第2次志愿。相较提前批第1次志愿,普通类提前批A类第2次志愿填报规则有变化,提前批A类、B类不得兼报,考生

2025-07-12 09: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