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过广东省乐昌市三溪镇连绵起伏的山丘,新栽的紫... 【更多】
中国台湾网3月25日讯 3月21日,2025年辽宁... 【更多】
近日珠海市教育局发布公告就《珠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更多】
日前,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印发了新编修的《军事体育训... 【更多】
轻点鼠标,案卷材料瞬间被AI拆解为法律要素,证据材... 【更多】
盛夏时节,山海联动。7月21日,以“自驾318·向... 【更多】
“开咖啡店的初衷,其实是想为村里做点事。”苏敬谊擦... 【更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山西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 【更多】
一轮暴雨一轮高温只有钢铁般的意志才能扛过水火交替的... 【更多】
目前,广东佛山已指定53家二级及以上医院,作为基孔... 【更多】
乌鲁木齐市永丰镇永盛村,村民张德新赶着“杏福鸡群”,准备喂食。(7月4日摄)(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新疆网讯(记者盖煜)7月22日,乌鲁木齐永丰镇永盛村1800亩杏林里飘着甜香,林下的“杏福鸡”扑棱着翅膀啄食落果,木屋旁的小溪边传来孩子们的笑声。这片曾经的荒地,如今成了村民的“聚宝盆”。
“张德新,你这鸡喂得油光水滑。”当日12时许,永盛村党支部委员蒋文新走进杏林,59岁的张德新正给鸡群添食,他一边喂食一边回应:“可不是嘛,这些鸡吃苜蓿、啄土豆,饿了就吃地上的杏子,一天到晚在林子里跑,肉紧实着呢!”
张德新是永盛村村民,因患有肢体残疾,无法干太重的农活,也不方便外出打工,之前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村里开始发展林下经济后,张德新就把家里的7亩地包出去了,跟着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在杏林里打工,主要负责喂鸡、看护园子,每个月有了3500元的固定收入,吃住也不用掏钱。
永盛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成立之初,村民们谁也想不到,那片只能种点畜牧草的荒地,会变成现在绵延1800亩的“黄金林”。
2019年,合作社在1800亩地栽下了6万多棵果树,其中杏树占比55%,其余45%为西梅、香妃海棠等。2024年,合作社在林下试养黑脚鸡,因为吃的是天然食材,被村民亲切唤作“杏福鸡”。
今年,杏林首次进入盛果期,30吨杏子能带来七八十万元的产值,再加上“树上结果、林下生金”的巧思助力,预计全年能售出1万只黑脚鸡,利润差不多有二三十万元。
合作社还在杏林里开辟出一处“杏”福农场,建了10座小木屋,打造了一处水系景观,成功转型为避暑胜地,市民和游客结伴而来。
蒋文新说,他们还将继续扩大规模,目前已经引进了大白鹅、鸵鸟、牛、火鸡,后期计划引进鸽子、兔子、羊驼等动物,打造一处林下动物园。
发展林下经济后,腰包鼓起来的不只是合作社,全村1700户村民都是股东,今年年底每户预计能分红500元。另外,13位村民被聘用成了“上班族”,除草、摘杏、管园子,一天160元工资稳稳当当。
同样因发展林下经济结出“致富果”的还有昌吉市三工镇三工滩生态林,200亩桑树下5200只鸡鹅悠闲觅食,黑公鸡、珍珠鸡啄食桑葚,土鹅、三花鹅吃着艾草,形成“以林养禽、以禽育林”的循环。
“鸡肉品质高,一只鸡利润在35元至40元,今年能挣18万元至20万元。”三工滩“林下养殖”试点项目负责人王大利算起账来底气十足。
从永盛村的“杏福鸡”到三工滩的“桑葚禽”,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正用生态循环理念激活乡村资源。
从荒地到宝地,从闲赋到增收,在新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哈密市伊州区以现有人工种植红柳、梭梭为基础,建设大芸种植新技术产业基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英吾斯塘乡吐排吾斯塘村的红枣地,规模化发展林下养殖、种植及林间套种产业;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塔木托格拉克乡英艾日克村打造林下生态养殖场,鸡、鸭、鹅在林间觅食……
天山南北一个个林下经济发展实例中,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那就是把土地当宝贝、让资源变资产、让村民成股东。
乌鲁木齐市永丰镇永盛村,村民张德新赶着“杏福鸡群”,准备喂食。(7月4日摄)(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新疆网讯(记者盖煜)7月22日,乌鲁木齐永丰镇永盛村1800亩杏林里飘着甜香,林下的“杏福鸡”扑棱着翅膀啄食落果,木屋旁的小溪边传来孩子们的笑声。这片曾经的荒地,如今成了村民的“聚宝盆”。“张德新,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刘建平、李浩)7月15日,在湖北省通城县药姑林场的茂密林间,林农正查看勾藤等中药材长势。这片被誉为“江南天然药库”的青山,如今正通过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地处北纬29°黄金纬度的通城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的新路子。始建于1
来源:群众新闻网“庭院+乡村民宿”“庭院+特色种植”“庭院+旅游研学”……近年来,陕西省在培育近44万户“五美庭院”示范户、打造2754个示范村的基础上,通过打造秦女子“庭院+”品牌工程,引领广大妇女和家庭深挖庭院潜力,开辟群众增收新途径,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让乡村既展“颜值”又具“潜力”。
盛夏时节,漫步于渭源县大安乡方家庄村与邱家川村的千亩梯田,覆盖着黑膜的马铃薯植株生机盎然,智能化农机在田间往来穿梭,一幅以土地为纸、产业为墨的乡村振兴和美画卷,正随着夏日暖风徐徐铺陈开来。邱家川村村民李成文正弓着腰仔细查看薯苗长势,他的指尖轻轻拨开绿叶,眼角眉梢满是笑意。谈及今年的马铃薯基地建设,他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陈子阳、蔡谦、刘雯)夏至将至,石首市高陵镇周家湖村的桃树基地已迎来丰收季。清晨五点,工人们已在基地忙碌起来,采摘、分拣、保鲜、装车,一颗颗饱满鲜红的鲜桃经过严格分选,即将发往广东市场。近年来,周家湖村通过“村社合一”模式,将小桃子做成大产业,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带动村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