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过广东省乐昌市三溪镇连绵起伏的山丘,新栽的紫... 【更多】
中国台湾网3月25日讯 3月21日,2025年辽宁... 【更多】
近日珠海市教育局发布公告就《珠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更多】
日前,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印发了新编修的《军事体育训... 【更多】
轻点鼠标,案卷材料瞬间被AI拆解为法律要素,证据材... 【更多】
“邻居设计的垃圾厢房融入科技时尚元素,还加盖太阳能... 【更多】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2025年5月21日谣... 【更多】
5月21日上午,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202... 【更多】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从今天开始,... 【更多】
5月21日,全市小麦中后期管理培训观摩会暨“垄上行... 【更多】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从今天开始,当我再次仰望星空,就会想起今天飞入星河,那颗寄托我们无数日夜、名为‘南科一号’的卫星。”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硕士生潘俊豪,发了一条这样的朋友圈。
2022年,刚上研一的潘俊豪加入了南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教授叶生毅的团队。如今硕士毕业季将至,成功发射升空的“南科一号”卫星,为其校园生活留下了又一意义非凡的注脚。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南方科技大学获悉,2025年5月17日12时12分,“南科一号”卫星由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深圳高校深度参与研发的首颗卫星,南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团队自主研发了卫星上的空间电场测量和极光相机科学载荷。
据校方介绍,自2020年“南科一号”项目启动以来,2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在南科大地空系教授刘凯军、叶生毅,副教授杨剑的指导下,全程参与设计、研制和测试,此举极大拓展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对空间科学及空间探测的兴趣。
本科、研究生阶段就深度参与“造星”等重大科研项目,类似的新闻在深圳并不少见。
同在5月,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的30名本科生,就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的带领下,将课堂“搬”进了国家重大工程盾构施工现场,深入深江铁路工程、岗厦北地下枢纽等;本科招生刚满一年的深圳理工大学,也创新提出“一生一芯”,要求算力微电子学院的每位学生都动手设计芯片,带着自己设计的芯片毕业。
上天又入地、造“星”又造“芯”,年轻的深圳高校队伍,正在探索一套科研、教育、产业深度融合的全新机制,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创新需求,以人才培养的“新范式”筑牢科技创新的根基和底座。
(“南科一号”效果图。图源:南方科技大学)
2020年9月,在南科大创园9栋的401会议室里,南科大微小卫星项目介绍会正在举行,来自不同院系、对微小卫星项目抱有好奇的学生们将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
不少本科生与研究生加入“造星”之旅,就从这场介绍会开始。“当时想法特别简单,‘放卫星’这个事情太特别了,高低要去参与一下。”彼时刚入学一个月的本科生钟泽颖说。
据了解,早在201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南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系主任陈晓非就提出研发南科大微小卫星的设想。2020年项目启动以来,2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在地空系几位教授的指导下,全程参与了从设计、研制到测试的各项工作,包括载荷的研发、载荷和卫星平台的对接、卫星平台的发射和运行以及观测数据的处理分析等。
终于,2025年5月17日午间,“南科一号”卫星由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浩瀚苍穹中,首次出现了深圳高校的名字。
(朱雀二号改进型火箭。图源:南方科技大学)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南科一号”是南科大首颗面向空间科学研究的微小卫星,搭载了自主研发的空间电场测量载荷和极光相机载荷。卫星搭载12米超长空间电场天线系统,打破了全球微小卫星电场天线长度纪录,并在国内首次利用微小卫星进行极光光学观测,实现“低成本、高性能”。
其中,空间电场测量载荷通过天线测量空间等离子体中的时变电场,为地球磁层、电离层监测提供了关键手段;而极光相机载荷则利用星载相机实时记录大范围极光数据,捕捉高纬度地区的极光现象。两载荷将聚焦太阳风-磁层耦合作用及空间天气效应研究,为提升空间天气预报精度、保障航天器安全运行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在当前全球科技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我们在做空间研究时,更需要从‘食物链’顶端获取资源,这就是我们要自己造微小卫星、研制空间探测载荷,把第一手数据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原因。”刘凯军介绍道。
于学生而言,从课堂理论到将卫星送入轨道,他们深刻体会到航天事业的分量。“平时做空间数据分析要用到大量国外的卫星数据,拿到的都是成品。从这个项目,我们可以了解到数据到底是如何采集的,由此对整个科研过程有更全面的认识。”地空系硕士生王广洲说。
去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这一提法的背后,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此前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谈到,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科研与教育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导致了科研与教育、产业之间的相对隔离。
而深圳作为一座年轻城市,其科研机构和大学建设起步较晚、数量较少但发展迅速,得益于历史包袱少、束缚少,更容易打破传统壁垒,实现科教融汇、产教融合。
“南科一号”即是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一个典例。而类似的模式创新,在深圳高校中愈发常见。
深圳理工大学就首创了“一周4天课”制度,本科生每周只上4天课,周五统一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实践。尤其该校算力微电子学院推出“一生一芯”培养模式,在学院院长、龙芯CPU和海光CPU创始人唐志敏的带领下,每位学生都要动手设计芯片,最后带着自己设计的芯片毕业。
深圳大学则推出4个“院士班”,分别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IEEE荣誉班)、电子信息工程(文华班)、土木工程(国际工程创新班)和土木工程(数学力学创新班),均由院士担任班主任或首席教授。
5月11日,深大“国际工程创新班”的30名本科生就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班主任陈湘生的带领下,深入国家重大工程盾构施工现场。在中铁十二局集团深江铁路项目部,本科生们走进直径12.85米的“领航号”盾构机,零距离学习掘进工艺与管片拼装流程。
(“院士班”的本科生深入工程现场。图源:深圳大学)
据深圳市教育局统计,近十年全市新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等十所大学,创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圳速度”。目前,全市737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高校全职院士达到112名。
当院士们走出实验室,学生们也不再囿于课堂。在深圳,“学术大牛”也会深度参与本科生的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科技前沿。
“学生在本科四年就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和实战经验,未来在就业市场上将有更强的竞争力。”樊建平说。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从今天开始,当我再次仰望星空,就会想起今天飞入星河,那颗寄托我们无数日夜、名为‘南科一号’的卫星。”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硕士生潘俊豪,发了一条这样的朋友圈。2022年,刚上研一的潘俊豪加入了南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教授叶生毅的团队。如今硕士毕业季将至,成功发射升空的
财联社5月16日讯(记者 王海春)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以及物业价格的回落,给大宗交易买家创造了更多选择机会。近期,多家行业企业先后出手,购入北京、 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商办类物业。上海新黄浦实业(600638.SH)5月16日披露,公司拟从北京博兴众业房地产公司手中收购北京市昌平区硅谷SOHO-2号
南都记者获悉,深圳西部公路物流枢纽项目于近日顺利封顶。该项目是深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支模覆盖全结构施工工期周转材数量大以及构件数量多且截面尺寸大等多种复杂施工条件的影响下,历时242天顺利实现主体结构封顶,较合同工期提前30天,为后续工程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据了解,该项目作为深
【深圳经济新闻联播】深圳下调公积金利率 首套二孩209万纯公积金贷款总利息减少9.94万据深圳市住房公积金中心,5月8日,根据央行决定,深圳开始同步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据测算,新利率情况下,若以首套二孩,纯公积金贷款209万,等额本息还款方式计算,新政后可累计节省利息9.94
一句“堆积算力的尽头是沙漠”撕开行业的“皇帝新衣”。当全球陷入算力竞赛的热潮时,陈润生却另辟蹊径,大胆预言中国AI破局之路在于“智算”的密度。如今,DeepSeek的异军突起印证了他的远见。这位长期埋头耕耘于生命科学领域,探索生命密码的生物信息学家,竟然摇身一变以AI领域的预言家身份闯入大众视野。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