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过广东省乐昌市三溪镇连绵起伏的山丘,新栽的紫... 【更多】
中国台湾网3月25日讯 3月21日,2025年辽宁... 【更多】
近日珠海市教育局发布公告就《珠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更多】
日前,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印发了新编修的《军事体育训... 【更多】
轻点鼠标,案卷材料瞬间被AI拆解为法律要素,证据材... 【更多】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7月25日,广饶县退役军人... 【更多】
清晨的下崖湿地笼罩在薄雾之中,远山如黛,近水如烟。... 【更多】
7月25日,针对日本政府纵容台湾地区外事部门负责人... 【更多】
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26日讯 7月26日,第19届... 【更多】
清晨的下崖湿地笼罩在薄雾之中,远山如黛,近水如烟。
2025年5月的这个早晨,我们踏着露珠,离开这片静谧的水乡,继续行程,驱车驶向第二站台州天台县,去寻访那座千年古刹——国清寺。
车窗外,江南的绿色渐次展开。
想起前些年在杭州灵隐寺做云林志工的时光,那些在古樟浓荫下晒经的日子,泛黄的经卷在阳光中散发着岁月的馨香,仿佛还在鼻息间萦绕。经文字里行间承载的不仅是佛法智慧,更是中华文化的绵延延伸。
如今再访佛门圣地,心中别有一番期待。
山门东开紫气来
“寺若成,国即清。”当年智者大师的一个梦境,成就了这座天台宗的祖庭。
车行至天台县城北四公里处,远远便见青山环抱中,古朴的寺院建筑群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山麓平旷之地。
国清寺的山门颇有意趣——不同于一般寺院朝南而开,这里的山门偏偏朝东而启,寓意“紫气东来”。寺依山就势,层层递高,按四条南北轴线布列六百多间古建筑,整体布局既遵循传统制式,又因地制宜,体现了天台宗融通圆润的特色。
走过那座传说中的丰干桥,眼前“隋代古刹”四个大字赫然入目,那是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墨宝。有趣的是,“隋”字写作古体的“陏”,去掉了走之底的奔波之意,正如隋文帝当年为求国运长久所改的写法。
一进山门,眼前是黄墙青瓦间的翠竹丛丛,古树参天。那对汉白玉石狮端坐殿前,据说是1973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文,从北京选送的珍贵文物之一。抚摸着石狮温润的质地,不禁想起在灵隐寺时,也常见到这样的文物守护着佛门净土,见证着千年来的香火不绝。
隋梅千载话沧桑
最令我心驰神往的,当属那株传说中的隋梅。
绕过大雄宝殿,来到右侧的梅亭,眼前这株古梅虽然已过花期,但依然苍劲挺拔,枝干虬曲如龙。
1300多年的岁月啊,这株梅树见证了多少朝代更迭,多少僧俗来去。
相传这是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是全国现存最古老的梅树之一。想起现代诗人邓拓为它写下的诗句:“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不须脂粉绿颜色,最忆天台相见时。”那份跨越千年的相遇,何尝不是我们每个朝圣者的心声?
在灵隐寺晒经时,我曾无数次翻阅古籍,其中就有关于国清寺的记载。那时只是纸上的文字,如今站在隋梅前,那些历史仿佛活了过来。梅女绣经的传说在耳边轻诉,那位聪慧的姑娘用金丝黄线绣出的《法华经》,那份虔诚,最终化作这株不朽的古梅,在初夏绽放着千年不变的清香。
书墨丹青续文脉
沿着寺内石径慢慢踱步,处处可见文人墨宝的痕迹。最著名的当属那块“独笔鹅字碑”,王羲之的半边真迹与天台人曹抡选的补笔浑然一体。传说曹抡选夜宿华顶山,偶得这半边残碑,便苦练七年,终将“鹅”字补全。
古人对文字的敬畏与执着,远非今人所能及。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心血,每一笔都饱含着虔诚。无论是王羲之的飘逸,还是曹抡选的坚持,都体现了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精神。
来到三圣殿前的碑亭,“法乳千秋”四字金光闪闪。亭中品字形排列着三座石碑,记录着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千年佳话。当年日本高僧最澄远渡重洋来此求法,将天台宗传至东瀛,如今日本信徒仍尊国清寺为祖庭。这种跨越国界的文化传承,正是佛法慈悲与智慧的体现。
禅心如水映古今
漫步至“鱼乐国”庭院,这里有董其昌题写的匾额,有清心亭的雅致,有放生池的宁静。阵阵清风吹过,池中锦鲤悠游,仿佛在演绎着庄子“鱼乐”的哲思。
在国清寺,僧人们依然按照古制保持着最初的修行方式,强调农禅并重,经声不断,晨钟暮鼓中透着古朴的禅意。
大雄宝殿内,明代铸造的释迦牟尼青铜像庄严肃穆,重达13吨的佛像在香烟缭绕中显得格外神圣。两侧的18尊元代楠木罗汉,神形兼备,栩栩如生。这些文物见证着国清寺1300多年来的兴衰荣辱,也见证着中华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古塔参天话报恩
寺后山坡上,那座59.4米高的隋塔巍然屹立。这是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授菩萨戒之恩而建的报恩塔,因此又称报恩塔。经历了1300多年的风雨,原本的飞檐斗拱早已朽损,只剩下塔身在苍翠中显得分外雄伟。
站在塔下仰望,可以直接看到蓝天,这种独特的设计在全国古塔中极为罕见。塔内壁精雕的佛像依然清晰可辨,述说着隋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这座古塔如同国清寺的精神象征,承载着匠人们的虔诚与智慧,每一砖一瓦都饱含着对信仰的敬畏,虽经沧桑而不倒,虽历劫难而长存。
天台宗风续千年
离开国清寺时,夕阳西下,古寺在金辉中显得更加庄严。
智者大师创立的天台宗,以“教观总持”为宗旨,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这种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也远播海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正如寺门照壁上那四个字--“教观总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也是天台宗能够历经千年而生机勃勃的根本所在。
国清寺,不仅是一座古刹,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从灵隐的云林禅修到天台的祖庭朝拜,这条心灵之路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佛教文化的精髓——慈悲、智慧、传承。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这样一次心灵的洗礼,在古刹梵音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在千年文化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今天,当我们的文化根基扎得越深,我们的民族精神就越清明,我们的文化自信就越坚定。
国清寺,不仅是天台宗的祖庭,更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见证。
(作者旅居杭州,喜欢在行走中发现故事,在故事中感悟人生,本文记录了2025年5-6月间在杭州,建德,台州等地的游历见闻。文中所有照片均为作者拍摄)
来源:北京号
作者:梁慧芳-墨渊芳
清晨的下崖湿地笼罩在薄雾之中,远山如黛,近水如烟。2025年5月的这个早晨,我们踏着露珠,离开这片静谧的水乡,继续行程,驱车驶向第二站台州天台县,去寻访那座千年古刹——国清寺。车窗外,江南的绿色渐次展开。想起前些年在杭州灵隐寺做云林志工的时光,那些在古樟浓荫下晒经的日子,泛黄的经卷在阳光中散发着岁月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辛识平继“China Travel”(中国游)走红之后,“China Shopping”(中国购)热度持续攀升。“中国购物攻略”在海外社交媒体刷屏,“一定要带空箱子去中国”成为热门话题,“周五下班飞中国”在年轻消费者中渐成潮流……全球圈粉的“中国购”,让各国人民感受到了中国市场
关陇锁钥,文明肇兴。甘肃天水,铭刻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登西陲城堡而揽秦月,叩明清古钟而闻唐韵。这里,望得见古老的中国:伏羲“一画开天”,先民躬耕繁息,秦人厉兵秣马,丝路千年烟雨……山川形胜孕育了厚重积淀,千载文脉涵养出慎终追远的情怀、开放包容的气度与守正创新的精神。烟雨笼罩下的麦积山石窟。新华社记者
游河北,How 好玩 | 苏东坡的千年朋友圈出片指南
5月1日,为期5天的“千年槐韵 浪漫永由”主题活动在我县裴沟乡永由村正式拉开帷幕。此次活动以千年古槐为文化核心,融合传统祭祀、音乐表演、特色美食等多元元素,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共同感受永由乡村独特的古韵与浪漫气息。活动期间,祭槐祖大典成为一大亮点。上午11点,古朴庄重的祭祖表演在古槐广场精彩上演